第4章 (第5/12页)
泛舟常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欧阳守道授课时,总身着一袭洗得发白却浆洗得笔挺的灰色长袍,布料上细密的褶皱里仿佛都藏着学问。手中那柄竹骨羽扇,是他最得力的“教具”,扇面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七个行楷,经岁月摩挲愈发苍劲,每当讲解到关键处,他轻轻挥动羽扇,字迹便似活了般,在阳光里翩跹起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欧阳守道站在三尺讲台上,目光如炬,扫过台下数十位学子,声音清朗有力,“这‘三纲领’,看似寥寥数字,实则是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有德,方能如磁石般吸引民心归附;亲民,才可使社稷稳若泰山;而至善,则是天下大同的终极追求!”他一边说,一边用羽扇轻点黑板,粉笔灰簌簌落下,在阳光中宛如飘雪,落在前排学子的发梢与肩头。
文天祥端坐于前排,腰背挺直如院中那株百年老松,因长期保持这样的坐姿,他的肩背肌肉微微紧绷。他身着洗得微微发白的藏青色长衫,领口处的补丁针脚细密,是母亲连夜赶制的,补丁边缘还绣着细小的云纹,那是母亲特意为他增添的一丝雅致。
他的手腕上系着一根褪色的红绳,那是临行前妹妹偷偷系上的,说是能保平安。手中握着一支竹管毛笔,指节因常年握笔生出薄薄的茧子,笔尖饱蘸浓墨,随时准备捕捉先生话语中的精髓。
先生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石子投入他的心湖,激起层层思考的涟漪。当听到“有德,则民心归附”时,他的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思绪瞬间飘向北方边境:那里的村庄被焚毁,老人们在废墟中哭泣,孩童们惊恐的眼神与临安城彻夜不休的歌舞声不断交织,刺痛着他的内心。
情绪激荡间,他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重重落下,在宣纸上划出一道粗犷的墨痕,仿佛是他内心悲愤的具象化,随后又赶紧拿过镇纸压住纸张,生怕情绪的波澜让字迹更加凌乱。
“诸位!”欧阳守道突然提高声调,羽扇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以生命践行这‘三纲领’!伊尹辅佐商汤,夙兴夜寐,以仁德润泽天下,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周公旦制礼作乐,俯身倾听万民呼声,奠定周朝八百年根基;诸葛孔明鞠躬尽瘁,六出祁山,一生都在追逐至善之境!他们,就是我们的明灯!”这一连串激昂的排比,似战鼓声声,重重敲击在每个学子的心头。
文天祥只觉热血上涌,胸腔里仿佛燃起一团烈火。他的脸颊微微泛红,双眼紧紧盯着先生,睫毛随着情绪的起伏微微颤动,暗暗发誓:“我定要成为如他们一般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哪怕前方荆棘满途,也要为百姓踏出一条生路!”此时,窗外狂风骤起,吹得窗棂“吱呀”作响,几片枯叶打着旋儿飘进教室,他却连眼皮都未眨一下,脖颈因为长时间仰头而微微发酸,可他依旧保持着专注的姿态,目光始终牢牢锁定在先生身上。
课间休息时,书院的庭院里热闹起来。同窗们或在古松下切磋学问,或在回廊上诵读诗篇。文天祥却迫不及待地捧着书卷,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脚步急切却沉稳,长衫下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来到欧阳守道面前时,他先是微微喘息了几下,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才恭敬地行了一礼,眼神中满是困惑,眉头微微皱起,嘴唇抿成一条直线:“先生,学生对‘在亲民’仍有诸多不解。如今朝堂腐败不堪,奸佞当道,百姓深陷水火,我们究竟该如何践行‘亲民’呢?”说话时,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书卷的边缘,显示出内心的迫切。
欧阳守道放下羽扇,慈爱地看着眼前这个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语重心长道:“这‘亲民’二字,说易行难。易在存一颗悲悯百姓的赤子之心,难在要冲破重重黑暗,与那些鱼肉百姓的蠹虫抗争。但只要信念不灭,无论身处何位,皆能有所作为。包拯铁面无私,一柄铡刀斩尽人间不平;范仲淹戍守边疆,一句‘先忧后乐’道尽报国赤诚。”文天祥认真聆听,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不时轻轻点头,耳尖因为专注而微微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