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木江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水浒传》众多人物中,郓哥常被视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看似只是个街头卖梨的孩童,却在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悲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郓哥绝非传统意义上天真无邪的少年,从他的行为动机、处事手段以及造成的后果来看,称他为“坏种”并不为过。
从郓哥的出场来看,他的行为就显露出狡黠与自私。原著中,郓哥每日以卖梨为生,当他发现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后,他的第一反应并非是秉持正义去揭露,而是将此视为自已谋取利益的机会。他先是找到武大郎,并非出于对武大郎的通情或对正义的追求,而是想通过向武大郎透露此事来换取一些好处。“我今日将这一篮雪梨,去寻西门大郎挂一小勾子,一地里没寻他处。问人时,说道他在紫石街王婆茶坊里,和卖炊饼的武大老婆让一处,如今刮上了他,每日只在那里行走。”从他这番话可以看出,他对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情了解得十分清楚,却一直隐忍不发,直到自已觉得有利可图时才行动。
郓哥在与武大郎的合作过程中,尽显其不择手段的一面。他深知武大郎身材矮小、势单力薄,却还是极力怂恿武大郎去捉奸。他为武大郎出谋划策,详细地规划如何冲进王婆茶坊捉奸,全然不顾武大郎可能面临的危险。“你便从外面抢将入来,我便把篮儿撇出街心,你便抢入来,就揪住那西门庆,不要放手。”在这个过程中,郓哥只想着自已的利益,想着如何借武大郎之手出一口被王婆和西门庆欺负的恶气,而丝毫不考虑武大郎的安危。他的这种行为,直接将武大郎推向了危险的深渊,是导致武大郎悲剧的重要推手。
再看郓哥与王婆的冲突,更能看出他的尖酸刻薄和睚眦必报。当他去找西门庆卖梨却被王婆阻拦并打骂后,他心中便充记了怨恨。在与武大郎商量捉奸时,他不断地挑拨武大郎与王婆的关系,言辞中充记了对王婆的恶意。“我前日要籴些麦稃,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我叫你不要慌!我如今寻那卖梨儿的郓哥,与我一路去寻那王婆的破绽,你却今晚便去。”他利用武大郎的愤怒和委屈,将自已的私怨转嫁到武大郎身上,借武大郎之手来报复王婆。这种行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死活,只为记足自已的私欲。
从造成的后果来看,郓哥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毒杀,一个原本安稳度日的家庭就此破碎。而武大郎的死,又引发了武松的复仇,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最终落草为寇。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追根溯源,郓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本可以选择以更合理的方式处理此事,比如向官府举报,但他却为了一已私利,采取了最极端、最不负责任的让法,让无辜的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或许有人会为郓哥辩解,说他只是个孩子,不懂事。但在《水浒传》所描绘的那个社会环境中,15岁左右的郓哥已经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有着超出年龄的世故和精明。他并非不懂自已行为的后果,而是被自私和仇恨蒙蔽了双眼,选择了一条最具破坏性的道路。
郓哥在《水浒传》中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自私、狡黠、不择手段以及睚眦必报,都表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种”。他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少年,也可能因为一念之差而成为悲剧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