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名称好,“圣默然定”,默然是表象,一个圣字,就决定了不同凡响。经典上讲二禅,也叫“定生喜乐”。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这是最快乐的禅境,不知道,那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是否是从这里示现他的境界。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分明。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所谓支,相当于特征,确定三禅定义的几个方面。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由禅到定,名词变了,境界也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定的转折点。”
原来是这个原因,超越色界之关节点。我看过某位法师讲解经典的一本书,他认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细、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