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师斩钉截铁地说到“这个世界是你自己的一个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脆弱的。”
趁大家还没回过神来时,他继续解释到“一切你认为是那个样子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个样子,一切现象皆如梦幻。人应该保持如同一个幻觉之子,这表示你好像一个小孩,正站在许多图画或者说幻象前面,同时也表示把你的评判和比较降低。你仔细想想看,我们为什么拼命想去研究空性?因为它们好像精神上的娱乐品,谈起来很舒服,想起来也很高兴,就算是和别人争论起来也很痛快,尤其你要是能拿中观来跟别人辩论的话,几乎永远都是你赢,因为,作为一个学了中观的人,他的论点别人永远都逮不到。但是这种东西对我们实际的帮助很少。”
这就是辩论的技巧,与真相其实差距太远。以这个角度来说,我与庄师兄小胡当年的辩论显得多么幼稚,有个专门的名词戏论。
“我们喜欢把学习的重心放在空性上面,无可否认,空性,是很高、很深奥的教授,但是如果一个人研究空性却没有作为空性基础的菩提心的话,那么空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会变质,变成一种害我们陷入虚无主义的毒品。”
以空对空,这叫说大话空话,其实也是假话。上师这一段其实是告诫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认为的世界。
“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我们是怎样来认识世界的,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就是它本来的状态。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所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状态,那你就无法了解一切现象皆如梦幻。当你认为一个人是具备了慈悲的,另一个人是接受慈悲的,你自然就已经产生了高下的分别。这种慈悲是宗教式的慈悲。当然,它也是很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慈悲要让你成佛的话恐怕不太容易,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平等。”
居然听到这种论调,慈悲也分高下。有给与受,就不是彻底的,只有导向平等基础的慈悲,才是佛性。
“佛教徒经常祈祷,非常真诚地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快乐,但是,祈祷真的会发生效用吗?如果祈祷真的有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现在都很痛苦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生已经祈祷了无数次,他的祈祷和愿望都实现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他实现了一些愿望但还有些愿望没有实现。那就证实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佛,因为他毕竟还有些希望达成的事没有达成。”
这个反问更犀利了,几乎是个逻辑陷井。如果无用,为什么历代高僧们还要坚持?如果有用,岂不证明佛陀不圆满?
“如果你认为佛以前的祈祷和愿望全都实现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众生没有成佛呢?难道佛不曾上千次上万次地祈祷过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但你必须了解平等这个见地。当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在他的见解里,在他的概念里,所有的众生都成佛了。真正的涅盘是不太受欢迎的。当你真正达到涅盘的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失去了一切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参考点,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