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第6/2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中原-海洋一线上向外传播的文化,实际上也多来自西域者。比如,对日本来说,直到江户时代,朱舜水先生把宋明理学系统性地传入日本之前,儒学和神道在日本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佛教势力一直是最大的。<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第205—206页。">
佛教自后汉起由西域传入中土,但这种流传多为断续而至,一直不成系统。至胡族入主,为对抗中原士族对于胡族的文化蔑视,遂功利性地高抬佛教的地位,以此种非中原的普遍性理想来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后赵皇帝石虎曾说:“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span
class="mark"
title="《晋书·列传第六十五》。">
而南朝的崇佛,比如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也颇有功利之心,前已述及。自汉末的玄学兴起,儒学颓乱;玄学则沦为士族高门用以区别于寒族的身份标志,其普遍性理想也已衰败。而南朝诸帝皆非高门,出身行伍,其必欲于儒玄二学之外再觅精神基础,以使君统不遭非议。南北朝数百年间由于正统不兴,南朝北朝对于儒学各从其解,颇为混乱,无力进行认真反思;佛学与政治又纠葛不清,其精神面相颇为含糊,所以中国的普遍理想在这个阶段并未因佛教进入中土而感受到真正的震撼。
直到大唐建立,太宗授命孔颖达成《五经正义》,儒学复定于一尊,儒家试图再正世道人心。但是,太宗对儒学的推崇,亦不过是继承南北朝以来的义疏烦琐之章句学问,高宗、武则天以后则是偏重进士词科,明经者仅限于记诵章句,绝无意义之发明,是中材以下的进取之途。<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陈寅恪《论韩愈》,载《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3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