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 (第7/2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官方认可的儒学僵化生硬,儒学自己又无力开新,便难以为社会所自然接受。
当是时,玄奘西行归来,在朝廷支持下,积年译经大有所成。此前各种错讹片段的佛学经解,至此获得系统化。佛教于是系统性地、纯粹出于精神目的地呈现于中原士人面前。同时,不唯佛教,其他三夷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伴随着西域商人,率相进入中土。这些宗教皆为普遍性理想,其志甚至有过于囿于东亚视野的儒学,一系列全新的宏大的宇宙论与世界观铺展开来。其对于胡人自然是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对抗中原主体文化对胡人心性的压制;但其从世界想象而非学理方面,对中原文明的挑战同样极为深刻。
首先,汉代以来所建立的基于“礼”的天人感应之宇宙与社会思想,曾经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甚至在魏晋南北朝也未曾受到任何深刻挑战。但是新的宇宙论与世界观,使得此前所理解的宇宙天地作为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正当性之终极依据失效了。于是,曾经用以理解世界的夷夏、贵贱、远近等等意义框架全都失效。其次,各种文明的冲撞与互动,使得以传统中原文明为中心的日常伦理准则也失去了普遍约束力,传统的行为模式渐渐失去普遍的合理性,中原文明在帝国文化当中的优先独占权也丧失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种历史哲学意义上的文明重构,以历史叙述建构中原文明的悠久谱系,来支持人们对中原文明的自信,但这样一种努力完全未曾展开。当时的士人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只能反复地重复“克己复礼”“亲政爱民”等等早已无效的传统办法。经济的繁荣伴随着伦理基础的丧失,社会沦入道德虚空,奢侈腐化、随性妄为一时成为风气。原来以儒家为内核的主流意识似乎已经对此束手无策,佛教和道教便进入到了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主流世界。<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36页。">
于是,东亚帝国所承载的普遍性理想从精神层面上被还原为特殊性。这带来一种真正深刻的精神危机,既有的理想倘不能完成自我超越,寻找到更具普遍性的根基以重新表达自我,则其必将消亡。而其所外化出来的帝国也将因为丧失了精神凝聚力而瓦解,并且由于人们的秩序想象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帝国也无可能再像此前一样重建起来,<span
class="mark"
title="顾炎武认为,之所以东汉桓灵之际,君道倾颓,权臣阴窥,豪杰阴窥,却仍有大致的秩序,因为仁人君子心力之为,亦即《白虎通》所留下的观念结构对人们仍有影响力。转引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册,第294页。但是在大唐,《白虎通》所勾勒的宇宙秩序不再是理所当然,则类似东汉末年那种大致的秩序也就不一定保得住了。">东亚的大陆帝国因此将如罗马帝国一般彻底消失于历史当中。
751年的怛罗斯之战可以视作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伊斯兰教这种比佛教、摩尼教等更有活力的普遍性理想,其精神世界在西域向大唐掀开了其面纱。但此时正是盛唐的最巅峰时期,人们陶醉于眼前的绚烂与奢华,远观着中亚怛罗斯之战的鲜血,觉得这些危险还只是远方天边的乌云,而未曾留意到东北亚已在隐隐作响的渔阳鼙鼓,四年后它将带来帝国的天翻地覆。而西域传来的宗教,在这个过程中以更深刻的方式嵌入了中国历史的精神历程。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