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第20/3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切都预示着,平民社会时代的东亚帝国,需要再一次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需要一种外部要素的注入,通过内外的融合,以激活原本内在于东亚世界的精神当中,却始终难以现实化的历史过程。豪族社会时代,这个激活困顿的外部要素来自草原和西域;这一次,外部要素则将来自海洋,这是历史的一种内在需求。
但是,在外部要素尚未注入之前,基于中原、草原合题的大陆帝国,其精神现象学的运动还未完结,其可能性仍未穷尽。东亚的大陆帝国最终还将外化出自己的完成形态,这就是大清。
<span
class="bold">三、清:大陆普遍帝国的绝唱
<span
class="bold">1.多元帝国的内在均衡
亚洲大陆进入公元第二个千年以来,各大轴心文明地区的农耕帝国便陆陆续续都被游牧者人群所征服。伊朗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地区,都是自进入公元第二个千年后便长期地由各种突厥系的人来建立王朝;到15世纪,屹立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代替;到17世纪,大清入主中原建立起东亚的普遍帝国。至此,游牧者对于欧亚大陆的主导,达到了其最辉煌的时代——这些帝国未必有蒙古人的统治那么耀眼,但其统治的稳定性及其精神自觉性远过于蒙古人。游牧者将各大轴心文明区的普遍理想,纷纷外化为普遍帝国,冷兵器时代的大陆帝国,达到了其精神现象学运动的顶点。历史的再次突破,只能期待现代经济与热兵器的出现,期待它们的政治学意义焕发出来。
大清在大明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拓土。大明在其晚期的疆域,基本局限在长城以南,大约只相当于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北宋再加上大理国和小半个西夏的领土。大清在1640年代入关,自带东北与内蒙古,1660年代扫除南明政权,1680年代攻克郑氏台湾,1690年代击败准噶尔汗国收服外蒙古,1720年代再次击败准噶尔汗国收服青藏,1750年代最终灭亡准噶尔汗国,收服新疆。这个历史时段,西方列强正在展开大航海,推动远洋贸易,俄罗斯则越过西伯利亚正奋力向东方不断推进;大清也在亚洲内陆扩展着帝国的疆域,征服了广大而又极为多样化的领土与人口。
统治这样复杂的帝国,需要高超的统治技艺。大清继承了大辽开创的二元帝国治理技艺,并更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经济区采行不同的治理方式,最高统治者也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东亚大陆多元体系的整合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原地区主导大清的财政秩序,其提供的庞大的中央财政使得大清统治者可以对八旗进行直接管理,将军事贵族赎买掉,从而克服周期性的继承危机,统治者在此以皇帝的身份出现。满蒙主导安全秩序,因冷兵器时代的草原骑兵是最具战斗力的部队,统治者在此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藏地以其精神力量驯化蒙古,尤其要驯化不是作为臣属而是作为准盟友存在的外蒙古。藏传佛教的信徒一般都会从属于某一个寺庙,牧民可以移动,但寺庙无法移动,于是蒙古游牧民的游牧半径便被寺庙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定居化;没有了高度机动性,则其对定居帝国的冲击力就大幅下降,大清以此避免当年大金被成吉思汗击溃的历史重演,所以康熙曾说“一座庙胜十万兵”。统治者在藏地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出现,并且藏、满方面都曾有人进行“考据”,证明“满洲”一词与梵语“文殊”发音极像,应是同源。回部则提供帝国整体的安全战略空间,因为外蒙古与回部在军事地理上可以说是同一个空间,所以左宗棠在塞防海防之争中,坚定地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汉满蒙回藏各得其所,各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满蒙回藏人数少,但权重并不低;汉族人数多,但权重并不更高。它们通过大清皇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多元帝国实现了内在的均衡。
大清帝国还建立了多元互构、相互依赖的帝国治理结构,将各种中介性因素作为治理的依托。比如在台湾,依托熟番平埔族统御汉人和生番高山族,平埔族即汉人与高山族的中介性要素;<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