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陆普遍帝国及其绝唱 (第23/31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样一种治理结构,隐然符合了“政治世界”政治与伦理相分离的要求。伯克及驻疆大臣等构成政治世界,政治问题不许阿訇置喙;反过来,社会则被交给了阿訇,关乎公法的法律问题都由政治世界来处理,但是更多的关乎私法的问题,则都交给了阿訇来处理,民间社会的基本秩序正是通过这些私法过程而建立起来的。阿訇虽被迫退出了政治,但也摆脱了建制化的束缚,反倒获得了匡正人心的更大空间。各自蓄力发展了八百余年后,东亚帝国与西域重逢,<span
class="mark"
title="大元时期西域是在察合台汗国治下,并不在大元治下。">
西域果然开始逼问出帝国的政治性。这样一种政治性,是通过大清灭掉准噶尔汗国之后又迅即面对的大小和卓之乱而被激活出来的。平定此乱之际,大清发现了伊斯兰社会的棘手性,于是在西域的统治便形成了政教分离的安排,从“伦理、官僚世界”进入“政治世界”的大门被悄然打开了。
东疆地区也有非常有趣的例子。这里在州县制之外,还设置有几个回王,以哈密的回王府和回王墓为例,其形制对此一“政治世界”是个极佳注脚。<span
class="mark"
title="大清以哈密回王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抓手,其治下之地可被视作从中原到西域的过渡地带。哈密回王的世系最初起自这里的地方领主额贝都拉,他因协助朝廷征剿噶尔丹有功,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受封为札萨克一等达尔汗;从额贝都拉向下传了九代,因协助朝廷征剿大小和卓有功,在第四代晋为郡王品级,后世又晋为和硕亲王,世袭罔替。关于哈密回王的历史,可参见黄建华、苏北海《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历史(清朝至民国)》,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哈密回王府是仿照北京皇宫修建的,整体格局是中原王府及园林的样式。王府小花园中,设有一个万寿宫,里面陈列着大清列祖列宗的画像及牌位,每年春秋两季,哈密回王及官员都会到这里祭祀;对他们来说,这是个政治行为,而非信仰行为,因此并不涉及伊斯兰教所禁止的偶像崇拜问题。王府内还有三个风格各异的清真寺,回王及官员也会在这里认真地做礼拜,这属于信仰行为,与政治行为处在不同的意义空间里,并行不悖。回王去世后,依照穆斯林的传统安葬,回王及其家人的坟墓,都笼罩在一个伊斯兰式的高大圆顶陵堂下面;有趣的是,在这个圆顶陵堂外面,还建有一座融合了满族特色的中原式陵堂,把伊斯兰式陵堂完全给罩了起来。从外面来看,这就是个纯粹的中原式陵堂,进入到里面,则会看到完全的伊斯兰式墓葬。这里有着重要的帝国寓意,中原式外观,表达着政治世界的公共空间,象征着帝国的统一;伊斯兰式内里,则表达着回王家族的私人空间,象征着个体的信仰自主。帝国的统一,通过儒家获得政治表达,但儒家在这里只有政治属性,不包含任何文化属性(儒家在中原地区则同时包含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帝国撑起了统一的政治空间,并要求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则交给个体来自主抉择。<span
class="mark"
title="把哈密回王府和回王墓与沈阳故宫这两种建筑形制对勘一下,对理解作为体系史的中国史会颇有启发。关于沈阳故宫,可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的相关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