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远东的力量格局 (第14/17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title="类似于华夷变态的观念,不仅仅出现在日本,也同样出现在朝鲜、越南等国。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一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很有趣的研究。">
如此一来,日本便通过儒家的观念而构建起独立于中华帝国之外的主体性。然而,这样的一种主体性,便意味着对于大陆秩序的拒斥而孤芳自赏,虽然是通过有着普遍主义取向的儒家获得表达,却在事实上被还原为特殊主义的。也就是说,日本地处儒家所重视的中原以外,却依照儒家的理念自居“中国”,这在实际上已经是自我否定了;可日本又无法放弃儒家理念,因为没有可替代的轴心文明内核,于是它就落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普遍与特殊的张力不仅未能真正获得化解,反倒陷入更加纠结的境地,从而仍然无法克服中国的精神压制。
<span
class="bold">2.从克服中国到克服西方
直到西方的到来,给日本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精神秩序,它终于获得了将其特殊主义的日本“中华”想象转化为普遍主义,以实现对于中国的超越的可能性。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除了迅速引入西方的一系列制度器物,还大规模引入国际法,并依照国际法的要求来改革国内法权秩序,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甲午战争后被西方人承认为“文明国”。<span
class="mark"
title="参见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相关论述。">
而日本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儒家秩序想象。明治二十三年(1890),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span
class="mark"
title="《教育敕语》全文如下:“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表达了日本国家的自我身份确认。其中的核心精神,实际上是儒家理念的一种表达。<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