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国的自我超越 (第6/9页)
施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春雷小说clqcjtz.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期美国仍抱守孤立主义,但《租借法案》已经彰显出其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巨大经济潜力;到正式参战后,美国的巨大生产能力马力全开,令其他所有国家相形见绌;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战争也使得美国成为真正的海洋霸主。战后所建立的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等一系列国际制度,使得美国所欲想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新秩序获得了可行的制度框架。不久后冷战爆发,美国面对的不再是搞均势政治的旧世界,而是另一个抱持普世主义精神,却与美国的理念尖锐对立的阵营,这又将清教徒的普世主义热情强烈地激发出来。美国的国际战略与国民的精神冲动于此形成共振,构成一个巨大的动员力量,内政外交于是联立起来。美国的世界主义转向就此实现。
<span
class="bold">四、陆地霸主的自我超越:以德国为例
德国是列强当中的后来者,迟至1871年才完成统一。然而一旦完成统一,德国的发展便走上了快车道。它在军事实力上已然是欧陆第一强国,在经济上也颇有后来居上之势。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重工业水平罕有其匹,一跃成为欧陆第一强国,经济力量也具有了超国界的意义。凯恩斯曾评论道,一战前“欧洲的经济体系是以德国为中心支柱建立起来的,德国以外的欧洲的繁荣主要依赖于德国的繁荣和德国的企业。……莱茵河以东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并入了德国的工业轨道,它们的经济生活也相应地被调整了”<span
class="mark"
title="[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第13—14页。">。
德国的迅猛崛起仿佛兑现了大半个世纪之前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承诺。中世纪以来,德意志更多的是个地理概念而非政治概念,它处在分裂破碎的状态当中,屡受外敌入侵,生灵迭遭涂炭。法国大革命开创了民族主义的时代,在德国激起了深刻的民族主义思考。在法国入侵的背景下,费希特吹响令德意志民族精神觉醒的号角:“只有德意志人,只有这种本原的、不在任意组合中消失的人,才真正是一个民族,才有权期望做一个民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的民族有真正的和合理的爱。”<span
class="mark"
title="[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沈真、李理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德国浪漫派诸哲则到民间、到传统中,寻找德意志的生命元力所在,从中辨读出德意志引领人类的可能性。破碎的德意志,就这样先在思想中成为统一的实体,此亦可为大陆国家“精神引导物质”的一个例证。
德国的经济崛起,也并不是到统一后才开始,而是在19世纪30年代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之际即已打下基础。1840年,由英国派出对普鲁士的商业同盟进行调查的约翰·鲍林博士,在其调查报告中列举了他认为德国超过英国的工业和工艺技术,包括冶金工业、金属加工业,以及大大受益于德国较好的科技知识及教育的化工行业等。<span